栏目导航
通知公告
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
在“双创双服”活动中,邢台市以“两不见面”改革为切入点、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切实服务项目、服务企业,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两不见面”,是指市场主体、项目单位不与职能部门见面,不与征地、拆迁等相关方见面;项目手续由政府部门全程代办。
2018年3月,邢台市把经济开发区、清河县、威县和临西县作为“两不见面”改革试点,对总投资1亿元以上生产性实体项目实行全程代办。其中,清河县创新“三简三全”模式,建成了线上一张网的“云端自主”审批平台,变“最多跑一次”为“不见面”审批;威县成立“六位一体”分包组等七个办事服务机构,将项目手续办理时限压缩30%;经济开发区实行“一窗受理”,实现“进一扇门”、“出一个窗口”,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下半年,“两不见面”审批改革在邢台市全面推广实施。这一改革事项,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被树立为典型案例;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中,邢台市名列第九,是华北地区唯一进入前十的设区市。
邢台市“两不见面”审批改革以“不见面、最简便、快办成”为改革方向;到2021年,将基本实现“全不见面”改革目标。
减少审批环节,畅通“审批通道”
“前些年,政府批一个企业的立项,报告上要盖几十个公章,有些项目好几年手续都办不齐。”内丘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国政说,“政府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落户的重要方面,成为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张国政对行政审批之痛感触颇深。
仅2018年,内丘工业园区就召开企业家座谈会21次,解决实际问题70余件,在面对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两不见面”全程帮办、代办。如今,在企业办理注册、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等相关手续时,相关部门全程跟踪,随时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企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审批等事项办理。
张国政举了一个例子:2018年年初,星辰木业有限公司到内丘投资办厂,由于是外来企业,人生地不熟,很多证照办理都感到无从下手。自从有了帮办代办服务后,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相关手续很快得以办好,目前该项目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他建议,要以“两不见面”改革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民营企业家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服务项目、服务企业。
“去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五十二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平均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邢台市行政审批局负责人说,目前该局380项业务已使用平台开展在线办理,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他建议,应继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巩固提升“两不见面”改革成果,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压减审批时限。
2019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邢台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等改革工作受到通报表扬。邢台市对2019年一季度“企业开办时间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了调研,94.33%企业设立都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刻章备案1个工作日完成,税务2个工作日获得,企业整体满意度又有显著提升。
企业“零跑腿”,专人来“代办”
在临西县,营商专员作为项目招商时的政策宣传员、审批过程中的全程代办员、建设周期内的跟踪服务员、投产达效后的定期联络员,对项目从洽谈、签约、建设到投产过程中需要政府解决的事项,实行全过程、一对一、“保姆式”代办服务。
在临西县建设的光明集团河北众旺公司百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基础工程3月6日进场,在营商专员的帮助下,仅用一个月时间,总容量27.6万平方米的9个氧化塘已完成开挖。如今,主体猪舍工程已开建,8月份首批后备猪就能进场。
中伟卓特液压二期项目上马时,同样由该县营商专员一对一代办审批服务手续,且限期完成。从项目前期勘测选址,到建设期间各类问题的协调解决,营商专员一跟到底,全程帮办。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产,建设工期仅用10个多月。
目前,临西县已选派首批23名营商专员,每人对接一个项目,开展“一对一”精准化服务。营商专员制度是“两不见面”改革的深入,变“企业跑”“群众跑”为“干部跑”“部门跑”,真正实现了“两不见面”。
据了解,随着“双创双服”活动深入开展,临西县将针对招商引资项目、省市重点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等,继续探索实行政府一站式代办试点服务新模式。
改革成效如何,企业的体验最为真切,评价也最具说服力。“‘两不见面’改革是助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临西县中伟卓特企业负责人说,“实行全程‘保姆式’代办服务,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生产,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
从面对面“跑办”到不见面“网办”,这是清河县经济开发区实施政务改革,开通“网上通办”后的变化。
“网上通办”,即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平台,开通“线上一张网”“线下一中心”,将服务企业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真正实现企业办事不出门、老板办事不出屋。
“线上一张网”,让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从2018年3月份开始,清河县经济开发区将涉及企业新设、项目备案、企业变更等54项商事登记业务全部搬到开发区网站“一张网”上办理,实现涉企业务智能化自主办理,从原来政务企业“面对面”变为智能终端“键对键”。例如,为解决办理营业执照时,个别股东不能及时到现场签字导致无法办理的问题,他们开通“掌上办证”业务,大家只要通过“掌上办证照”APP提交录像及电子签名即可办理,大大方便了办事企业。
“线上一张网、线下一中心”,将所有服务事项放到网上办理,实现企业办事者和服务人员的全不见面,还杜绝了吃拿卡要的现象,真正实现了企业办事快捷、便捷和廉洁,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
“两不见面”改革,为政府自身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邢台市行政审批局负责人看来,“两不见面”的背后,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实践。它有力地倒逼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让企业“轻装上阵”,让百姓办事更便捷;同时,它也是加强部门作风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只有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
政务审批“快”起来,政商关系“好”起来
随着“两不见面”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创业”不断开花结果。
政务审批“快”起来。市县区一体化业务办公系统联通运行,200余项涉企审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商事登记业务办理3个工作日内办结。
涉企服务“优”起来。重点企业服务办公室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专门召开会议,为重点企业研究解决土地指标、研发资金等难点问题;加强与驻市金融机构沟通合作,推进银团贷款、联合授信,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平稳增长,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政商关系“好”起来。通过“两不见面”改革,以清律己、以亲待商,审批方式由“企业跑”变“数据跑”,杜绝权力寻租,实现“政商清”;为企服务让“企业跑”变“干部跑”,推动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主动作为,实现“政商亲”。
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邢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增速位居全省第二,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据悉,下一步邢台市将把市直部门有关业务系统全部搬迁到“云上邢台”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共享共用;同时,把乡镇一级作为县级审批局的延伸,建立乡镇审批局或者审批大厅,方便企业就近办理相关手续;还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工业设计,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和发展水平,构筑起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
打造邢台“不见面”服务品牌
2019年以来,邢台市“两不见面”审批改革以“不见面、最简便、快办成”为改革方向,经过提升“一张网”建设、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全程办理等举措,力争在2021年基本实现“全不见面”改革目标。
提升“一张网”建设水平。不断改进完善市县一体化业务系统的功能,建设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受理平台。拓展平台覆盖广度和深度,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除法律法规或涉密外,一律应上尽上,加快乡镇和村级事项梳理及入库发布并纳入系统办理的工作进度,2019年底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事项全部在河北政务服务网发布并开展事项办理,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网上服务体系;推进市县一体化平台和实体大厅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全面接入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
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全程办理。对接省垂建业务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依托河北政务服务网邢台各级子站点,构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6月份市、县基本完成与省垂建系统对接,2019年底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审批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推动证照、批文、证明等办件结果的电子化,以及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依托“云上邢台”大数据中心,接入全市电子证照库,推行一窗受理、网上运转、并行办理、限时办结,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市县已经全面启动电子证照工作,6月底前开通县级电子证照工作。
全面推行“在线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端推送、快递送达”办理模式。编制发布“全不见面”清单。市、县分别梳理涉及多部门、多事项、多证照审批(服务)场景,进一步优化简化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流程;市县分别梳理发布“全不见面”清单,2019年政务服务事项“全不见面”实现率达到30%。2020年达到60%,2021年实现基本全覆盖,实现率90%以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密的除外)。
拓展政务服务移动应用。以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社保、医保、公积金、交通运输、税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公用事业等领域为重点,梳理公布移动办事事项目录,制定适宜移动端办理的业务流程。按照省建设全省统一政务服务APP要求,在省统一发布移动端经办业务的基础上,市县两级结合自身业务特点6月梳理10项个性化移动应用业务,年底前各项移动应用业务全部上线运行。
强化信息复用共享。充分利用“云上邢台”建设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电子证照库资源,逐渐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所要提交的证照类、证明类等由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通过系统从共享库和证照库获取及核验,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
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政务服务大厅。在持续推进“无休日预约服务”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天津市滨海新区和广东佛山经验,梳理企业群众“常办、即办、网上办”事项清单,试点建立企业群众“自助服务”模式试点3-5个。
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清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按照省“三级四同”统一部署,编制公开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能同尽同”的实施清单;优化完善审批服务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图、工作细则,构建“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相互配套协调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公开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调整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目录,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深化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大厅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管理机构、实体大厅、网上平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遵循“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原则,完善网上查询、受理、审核、审批、公示、反馈、投诉等功能,打造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审批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提供包括办事指南查询、利企便民优惠政策解读及办事预约、办事申报、在线预审、代办服务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功能。引导企业群众使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申请,努力实现企业群众办理审批服务事项“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
目前,邢台市已完成与省工商、省气象、省文化厅、省食药监系统部分事项对接工作,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均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发布,发布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比率达到65%。